如果你問我,如果你以後有孩子,你鼓勵你的小孩像你現在這樣出國流浪嗎?

我會說:「會,而且如果他想的話,我會在他18、19歲時就鼓勵他休學一年出國走走」

歐美國家有一個名稱叫“Gap Year“,即是高中畢業到升大學前,有一個空擋的時間,學生可自己規劃,多半是出國走走、到處看看,增加自己的視野。很多人就這樣的一趟旅程就改變了原本自己所認為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

對台灣傳統的觀念來說,國小讀書和上才藝班,國中讀書、補習,準備考好高中,考到好高中後再考好大學,考完好大學還要繼續讀好研究所,研究所完找好工作,好工作完就準備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但,這真的是所謂的”完美人生“?每個人如果都照這個步驟走下去,真的就是完美的嗎?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篇TED Taipei 柯文哲醫生的演講,讓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什麼是活著?」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0zhdMwD2Z8&feature=youtu.be]

又最近,有一則讓人惋惜的新聞,跟朋友聊過之後才發覺是朋友的朋友,地點還發生在離艾麗絲泉不遠的地方…

林亞若車禍 美女空姐作家澳洲亡

才三十出頭非常優秀耀眼的美女作家,人生充滿冒險與驚奇,誰能想像一個單車旅行就這樣結束了她的人生?

再看到這篇網路文章:什麼才是「正經的」工作? ()

一個常常被人提出來的問題:「如果你的生命到明天結束,你會怎麼選擇過每一天?」

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有高學歷、高收入,因為他們希望我們的未來有個安穩的生活。但仔細想想,什麼才是你真的追求或渴望的?還是繼續活在被別人寄望、期盼的生活中?

老實說,有些人很幸運,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掘自己的興趣與熱情,然後付出努力並享受其中。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的可在現實的社會中馬上找到自己的位子。就像我們被教育高科技是未來的趨勢、是當紅炸子雞,我們花了四年的青春讀高科技,被父母長輩期待著,自己也期待著能改變世界。可是出了社會後發現社會並不需要這麼多的”高科技“人才。於是迷失、逃避或轉行,始終還是在社會中徘徊著找自己的位置。

我相信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只是我們被當今的社會誤導著,所以迷失了方向,如果說成功的人生只有一條路,那這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在各個領域、角落上讓人尊敬或著讚賞的角色?

有時候,憑著直覺才是往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前進。

年輕,我們有的是本錢重新再來。如果年輕就趨於安逸,等年長後能承受的風險就越來越低了。

不管你現在走的是什麼路,最重要的是享受在其中,即使外人看起來覺得可笑或浪費時間,但你心裡清楚你正在為自己付出每一分每一秒,回頭時你不後悔,那就對了。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先別急著馬上停步或轉彎。先多聽多看,憑著直覺,再往下一個分岔口前進。

IMG_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