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其中經歷了:讀語言學校、寄宿家庭、自己找房子租屋、自己找工作、異國戀愛、旅行、在偏遠地帶交換食宿體驗當地生活、邊工作邊學調酒和咖啡、在五星級飯店與澳洲人和國際學生一起工作。接著到義大利深入大小城市與義大利家人深度體驗義大利文化。
或許沒有像多數的背包客橫跨世界各地,但我想跟你們分享,在這兩年多的日子深入當地,旅行教會了我許多事~

<承擔風險:脫離舒適圈,跳出框架>

在離開台灣前,我必須離開那個供我一切舒適的家,辭掉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自己一個人在一個人生地不熟,語言文化又完全不同的國家,自立自足。一定會有挫折。找不到工作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或者用錯方法;在一個地方待很安穩時會害怕移動到下一個地點是否會像原本這麼順利與穩定。

我曾在達爾文(Darwin)背包客為患的旺季時跑去找工作,苦等兩週一直受到拒絕,決心改變地點後坐車到艾麗絲泉(Alice Springs),身上只剩100多澳幣。但在愛麗絲卻很順利的在一週內找到一份工作,隔一個月後找到第二份兼職工作,間接地在工作中學習做好咖啡和一些簡易的調酒與葡萄酒知識。

這一次一次的經驗告訴我,唯有不斷的面對挫折,接受你將面臨的風險,逃脫舒適圈,挑戰自我,才能不斷地讓自己成長。

<世界觀: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們總是在聽別人說台灣比起外國有多好,或者外國比台灣好。譬如~澳洲洲物價很高,什麼東西都很貴,但是只有我們這些真的在澳洲工作的人,才能體會,有人嫌澳洲物價高,是因為他們拿台灣的收入與物價去比較,但事實上拿著澳洲的一般白工薪資,你也可以有不錯的好生活。

你聽人說澳洲人很懶、辦事效率很差,但是你了解澳洲社會經濟後就能體會,一個幾乎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沒有太多的競爭壓力,所以澳洲人很隨興而為,有好的Lift Style或品味比拼命工作更重要。

太多太多的“聽說”都是個人經驗加上自己的一些偏見,很多事情只聽別人說不夠,要自己親身體會才能知道。真正的認識當地的思維與態度,你會真的了解,這個“世界”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接觸文化差異,進而了解、尊重、信任。生活可以有不同的面貌。>

中南美洲房友喜歡整天在客廳放著拉丁美洲的音樂,興致高時拉著你開始一起隨著跳舞;義大利朋友喜歡下班後揪一群朋友到他家齊坐一堂放音樂喝酒聊天。他們不懂為麼什麼台灣人喜歡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人對著筆電螢幕拍拍打打看韓劇;我們也不懂為什麼西方人總是三不五時都在開Party。

但是你一旦放開心胸加入他們,你會發覺這是他們交朋友與放鬆的一種形式,你也會發現所謂的party不一定是震耳欲聾的音樂或肆無忌憚地狂飲。而他們也因為你,了解原來台灣人不是孤僻,只是我們比較含蓄或者內斂,或許害羞了不善於表達,又或許我們習慣漸進式的友誼。深入聊天後,你會發覺,每個民族的特色造就了不同的個性,而你所聽過的刻板印象不真正如此;你會發現這些不一樣的人種與文化很多都值得包容與學習。

<溝通:語言不同、耐心與聆聽>

當我跟英語系國家的人一起工作時,常發生一開口就霹靂啪拉得講,像是一隻麻雀吱吱吱,你只抓得到幾個字。當你一臉疑惑的看著她時,她還不解你為什麼聽不懂。口音方面我發覺很多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都有他們各自的口音,這反而是個有趣的特色,讓你猜猜他是哪裡人。這點在台灣人們互相嘲笑台式英語口音就變得特別的幼稚和無聊,你知道法國人講英語的口音超重,但他們一點也不會拿彼此做笑話。

也因此,我在碰到不同語系國家的人,我更能體會語言不同要習慣口音、速度的困難,這讓我在與人溝通時,更能靜下來,耐心地去聆聽並清楚地表達我想要傳達的訊息。

<新的觀點:不同的生活態度、經驗與價值觀>

在澳洲旅程中遇到一個台灣背包客,他說他體會最深的,是有次澳洲同事跟他說:“You work for money, I work for life. (你為錢而努力工作,我因生活而工作)”

在澳洲同事眼中,他看到很多台灣人非常努力地工作,省吃儉用。當他問這些台灣朋友:「你這麼努力工作是為什麼?」很多的人說:「存一桶金!」「還就學貸款!」「讀研究所!」他發覺很多人把目標放在很遠的未來但似乎忘記“活在當下”。

且不論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帶著不同目的來到澳洲生活。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看到各式各樣的人們有著不同背景與不同的態度,讓我曾經不斷去擔心和在乎所謂金錢與別人的感觀時,暫時停下來提醒自己「人生的目的是為”生活“而非”生存“」

<廣大的人脈與友誼>

在台灣時我曾有一種感覺,就是我的生活圈似乎被侷限或很有限。除了上班的同事、以前畢業的同學跟一些其他場合認識的幾個朋友;似乎很少機會認識不同領域或截然不同世界的朋友。

出國後,我開始認識不同的人種,一開始以為會有文化、語言或人種的隔閡,但實際上發掘我身邊旅人幾乎都是充滿好奇心的人,他們樂於分享,也樂於了解不同的旅人。

不能保證每一場都是交心的,但這場友誼是跨國際的,而這對你未來在做更多的旅行時你會發現~你有很多“在地人”能幫助你或著分享給妳“在地人”才看得到的特殊風景。

<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我想,澳洲,最令我難忘的不是多采多姿的城市生活,而是那個完全wild的大自然。

在我交換食宿的期間,我所待的地方手機幾乎都是呈現「No Service」(沒信號)的狀態。最極端的是整個station四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只有一台桌電有牽網路。

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因為從城市長大的我,facebook隨時follow最新動態或著分享身邊事物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在這個“you don’t have other choice”的情況下,我開始漸漸習慣身邊不一定總是要有個手機、Facebook不一定要每天follow。

這時候你才真的發覺,其實以前的我太過度依賴科技;看到美景時腦袋想著是照相、修圖、上傳到FB分享給朋友,用那小小的螢幕去看景色,卻忘記靜下來用自己的眼睛去好好享受我身邊的風景。取代人聲喧嘩、過份擁擠的城市生活,這裏只有大自然的聲音,頓時你放下所有的繁華富貴。想一想,如果這世界沒有所謂的物質與地位,短暫的想像你只是一隻野生的袋鼠,吃吃東西、享受安靜、在草皮上滾動、用力呼吸這新鮮的空氣、看看美麗的夕陽,幸福其實可以很單純、很簡單。

所以當我回到工作崗位時,我會不斷提醒自己,別過度執著於特定的點而迷失自己的方向;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有時候放下手邊的事物,別在閒暇時只盯著手機,看看周邊的人事物,感受身邊的溫度與空氣,適度放鬆、釐清思緒,然後再繼續出發。

<多才多藝的技能>

我們的社會常告訴我們要“專業”,專業很重要沒錯,但我發覺擁有多才多藝的技能是現在社會漸漸走的方向。

如果可以,不要排斥學習新事物,你也許會質疑「我學這個對我未來有什麼用?」但很多時候我們放太多心在「未來有沒有用」或「這是不是未來的趨勢」而放棄很多認識新事物的機會。這社會一直在改變,沒有什麼東西是學了沒用,而是你懂不懂得去抓機會了解他,並在未來巧妙的連結在自己的事業或生活上。

這些額外培養的興趣或技能也能利用在社交上,常旅行或者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你能夠很容易地感受到他有很多不同的見識或想法能提出來,彼此交流分享~讓生活又多了一些不同的樂趣。

<自我認知>

在還沒出國前,我擔心的是我的未來、成就和事業發展。從小被教育者要不斷的往上爬,努力讀書、考上好學校、當高知識份子、找到白領高薪工作;這個似乎是我們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好像不是白領、不是好學校你就是個loser。

「滿街都是大學生,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薪水都不高,是不是要繼續讀個碩士?」

「出社會後工作似乎很難升遷,是不是要讀個碩士進修班、博士進修班,這樣薪水會比較高?」

「我是不是要考個多益、或多考幾個證照這樣比較有競爭力?」

「是不是去國外拿個學位回來會比較有優勢?」

而父母不斷地耳提面命,提醒我們要不停的進修學習不然會輸給別人、要像哪個親戚一樣當醫生未來才會有好生活、去考公職這樣以後生活才穩定有保障…我們被這個價值觀不斷的推使要我們去成為某個模範、某個榜樣,但卻失去了「自我」。

想一想,今天如果我們拋開身邊人的評論、眼色與價值觀,穿著我們想穿的衣服、做著我們想做的事、朝著自己的夢想、熱情前進,這樣的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相信,每個人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的目的與價值,到了澳洲後,我才深刻體會到,士農工商,每個職業都值得被尊敬,每個行業與職業都該為自己驕傲;因為這個社會是由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們組成,唯有這樣社會才會穩定的運行。現在的社會經濟結構一直都在改變,如果你想要走著大家搶著走的路走下去,那你只能拼命地跟,期望有一天你能走在最前面;又或者,你可以走自己的路,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你剛從高中或大學畢業,還沒清楚自己的方向;或者在工作卡關,找不到生活的目的與意義~出國旅行吧!這個「旅行」不是“觀光”性地走馬看花;而是真的生活在當地,你不一定要花錢上語言學校,你可以選擇長短期的打工度假、國際志工、交換食宿。保有好奇心,看一看不同的文化與生活面貌;你會更了解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更有目標,也更快樂。

做自己,全力投入自己熱情所在,活在當下,與其擔心太多的未來,用心地過好每一天,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分享澳洲一種美麗又吵鬧的鳥兒,Kookaburra!又叫Laughing bird,因為他們的叫聲就像是在笑一樣~(個人覺得比較像猴子在叫XD)

IMG_6003